新鲜 / 健康 / 便利 / 快速 / 放心
博亚体育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漯河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漯河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线日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以下简称“四优”)为重点,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推动我市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各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要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3.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以培育新型农民、推广新技术为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投入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要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贯穿种养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5.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要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到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加,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着力打造规模化优质小麦基地、优质花生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优质林果基地。到2025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养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1.优质小麦发展行动。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 改善小麦品质,提高附加值。重点在高标准粮田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域内,以统一供种为抓手,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镇)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到2020年,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支持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努力培育15个规模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新型经营主体。空间布局:按照《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等六个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漯政办〔2017〕52号)要求,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内,以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为重点,打造强筋小麦生产基地。
2.优质花生发展行动。创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小果花生种植,积极推广高油品种,示范推广高油酸品种,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优质花生总面积达到32万亩,建设1个规模2万亩的高油酸花生种植示范区。到2025年,优质花生总面积达到35万亩。
空间布局:按照《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2017-2018年)等六个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漯政办〔2017〕52号)要求,重点在召陵区老窝镇、万金镇、邓襄镇,舞阳县姜店乡、章化乡、马村乡、九街镇、侯集镇、北舞渡镇、孟寨镇,打造优质小果花生生产基地。
3.优质畜禽和优质水产品发展行动。稳定生猪存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双汇、北徐等生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发展优质家禽,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加快发展黄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依托双汇万中禽业、阳光禽业、兴农牧业等家禽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蛋鸡年存栏1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升级,提高蛋鸡自动化叠层笼养养殖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强化重大疫病防控。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依托中悦富天、天农源、三剑客、绿源肉羊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肉牛、奶牛、肉羊产业发展。指导县区申报“粮改饲”试点整县推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优质水产品,支持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
空间布局:重点在王孟、窝城、三家店、瓦店、北舞渡、侯集、吴城、莲花、李集、孟庙、问十、万金等乡镇发展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在新店、裴城、大郭、王孟、吴城、大刘、青年等乡镇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在裴城、商桥、吴城、太尉、巨陵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在辛安、保和、孟寨、杜曲、固厢、巨陵、新店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在姜店、召陵等乡镇发展优质奶牛生产基地。
4.优质林果发展行动。加快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优势林果区,依托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老园改造与新园建设相结合,在全市建设29个优质林果示范园区,其中水果示范园区4个、花卉苗木示范园区2个、蔬菜示范园区15个、食用菌示范园区5个、中药材示范园区3个。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桃、梨、葡萄优质果率达到80%左右;大枣、柿子等干果面积稳定在 0.2 万亩;核桃等木本油料面积达到 0.2 万亩;花卉苗木稳定在3万亩;全市瓜果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5万吨。水果、蔬菜、食用菌、木本油料等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稳定,产品品质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空间布局:实施精品战略和标准化生产,通过重点扶持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我市桃、梨、葡萄等具有优势林果产业基地;临颍县杜曲、皇帝庙、瓦店等乡镇花卉苗木优质产区;舞阳县辛安、孟寨、吴城等乡镇木本油料优势产区;郾城区商桥、龙城、裴城等乡镇优势水果产区;源汇区大刘、空冢郭、于河陈、阴阳赵等乡镇优势水果产区;召陵区召陵、邓襄等乡镇优势水果产区。
5.优质专用玉米、油菜芝麻杂粮杂豆发展行动。积极推广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积极推广种植双低油菜、白芝麻等油料作物,红薯、小杂豆等作物,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发展重点,积极推进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种植。
空间布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引导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玉米;在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重点发展大豆种植;在李集镇,召陵镇等红薯种植优势产区,推广“红薯-芝麻”等间作套种模式,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稳定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油菜、白芝麻等油料作物。
6.特色养殖发展行动。加快发展绿壳蛋鸡、肉兔等特色养殖,加强保种选育,扩大种群规模,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布局:以舞阳县鑫华兔业为龙头,发展家兔标准化养殖;以临颍锦光禽业、兴农牧业为龙头,推进绿壳蛋鸡产业化。
1.绿色生产方式促进行动。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节水农业。在地下水过度利用区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节水品种推广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点。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防治并举。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产区,依托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创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以水果、蔬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推广使用,到2020年,创建10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点。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建设一批小麦、花生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开展果菜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示范,逐步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的方式,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突出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加大“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完善全年常态化秸秆禁烧模式,推进全市秸秆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开展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禽畜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为试点,通过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相对完善的粪污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输送管网等配套设施,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通道,就近就地消纳畜禽粪污,使全市80%的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防控水产养殖污染。2.种养一体推进行动。我市作为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要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指导舞阳县、临颍县积极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牧养殖场,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协同发展。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大型供气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推动将沼渣、沼液加工成适合种植的有机肥。加快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
3.产品精选分级行动。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推行小麦、花生单品种收获、单品种收购和分级储藏、分级销售,推进优质优价。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多渠道开发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互联网+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围绕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行果品、蔬菜、食用菌等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提升产品市场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集成农产品储藏、烘干、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粮油烘储中心、果菜加工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初加工“一条龙”服务;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扩大巴氏奶、酸奶等中高端奶制品生产。
4.冷链物流发展行动。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鉴和参考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主动实行达标生产和提标创新。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推动交通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蛋鸡养殖企业建设低温储存设施,加快构建运输、分销、零售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完善从生鲜乳生产运输到低温乳制品运输、分销、零售各个环节的全程冷链。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大力支持双汇、临颍物流园区等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管理信息化、配送集约化、业务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建设成为引领行业潮流的全国著名物流龙头企业。
5.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加快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依法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产品自检、质量追溯和问题产品召回等制度,严格实施农(兽)药良好生产和经营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台账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检测制度,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注水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生鲜乳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记录,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参与建设农(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10个省级追溯示范点,及时和商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接,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畜牧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市政府外侨办、海关(原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储粮漯河分公司。
1.农业科研高地建设行动。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农业试验站、国家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漯河站)等建设项目;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创新条件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开展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育种、人工诱变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应用,以及优质种猪克隆快繁技术产业化研究。加强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制约“四优”发展的科技瓶颈,开展技术集成研究,提供全程化技术支持,引领我市“四优”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四优”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依托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漯河市高油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小麦、玉米、芝麻、花生、甘薯等育种、种植、加工、运销等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种养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良种选育推广行动。支持市农科院、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粮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和县(区)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支持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强筋、弱筋小麦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优质果树砧木、无病毒苗木和名特优稀水果、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支持畜禽育种企业选育、推广畜禽优良品种,鼓励开展生猪、奶牛、肉牛、家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场内测定,逐步完善种畜禽测定体系。抓好全市17万亩小麦繁育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引导和推行小麦繁育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3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实验室,小麦繁育基地达到22万亩,提高小麦良种供应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蔬菜集约化育苗,加快优良苗木推广步伐。
3.农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行动。配合上级部门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合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15〕6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7〕11号)要求,积极参与河南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参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将我市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等逐步集成到省信息化系统,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上图入库和农业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推进信息上图入库和电子化管理,实现种植信息的在线查询和服务;实施“互联网+”畜牧业建设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畜牧业“互联网+”公共软硬件基础设施,参与河南省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系统;引导涉牧企业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畜牧养殖、投入品、加工博亚体育、商务等系统,到2020年,建成畜牧业“互联网+”综合信息体系,畜产品和畜牧业投入品线%以上;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兽药基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参与全省农业大数据集聚。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建好益农信息社,形成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2017年年底,全市已建成运营980个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到2018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家益农信息社。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APP终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服务终端,率先在全市2个“四优”发展示范县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4.农业物联网建设行动。研究制定全市智慧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溯源服务、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机精准作业示范、粮食仓储等物联网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在高效种养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花生高产种植示范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鼓励引导具备较好基础的县(区)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物联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物联网平台漯河示范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化服务水平。大力支持临颍县大田种植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5.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巩固和扩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成效,深化农商协作,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肉制品、奶制品、水果、蔬菜食用菌、种苗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线年,适合网销的品牌农产品规模化初步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快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实现临颍县、舞阳县涉农全覆盖,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实用人才达万人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畜牧局、农机局、农科院。
1.供应链构建行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面肉乳果蔬休闲食品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普通农民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广“旅游+”“生态+”等模式,鼓励利用果园、菜园、加工企业等,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双新双创”,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2.产销衔接行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不断提高小麦、玉米、花生订单率。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水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等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大力推广生鲜乳现制现售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鼓励引导奶牛养殖企业开发学生饮用奶市场。指导各县区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进产销衔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
3.精深加工推进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以初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主,引进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畜牧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
1.龙头企业带动行动。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近供应、就地生产,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田水利、高标准粮田、土地整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乡、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乡(镇)、村。鼓励支持金龙面业、雪健实业、石磨坊面业、中粮面业(漯河)、舞莲面粉、华鑫面业等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建设加工基地;依托双汇、北徐、兴农牧业、阳光禽业等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基地;依托三剑客奶业、永利乳业、花花牛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北徐集团、芊华农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城市郊区精细菜、特色菜生产基地和传统产区专业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河南粮源、中大恒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小辣椒种植基地;以高旗生物胡萝卜汁生产、九棵树香椿酱生产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建设全省有影响的绿色有机果蔬加工基地。2.园区带动行动。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打造逍襄线高效农业带、郾襄线特色农业带,突出小辣椒、优质大蒜、供港澳欧蔬菜、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等各类高效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搭建农产品线上和线下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各类园区的支持,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共享园区建设收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局、畜牧局、粮食局、扶贫办。
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形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载体,以标准化菜(果)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其中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到2020年,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农业企业品牌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20个。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各县区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猪禽、特色养殖区域农产品品牌。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品牌化、区域性优势,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各县区政府、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互联网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一批示范工程,提高供给质量。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导我市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严格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畜牧局、农机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市政府外侨办、海关(原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工作落实。要加强目标考核,定期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带动。推进农科教统筹服务。统筹农业、科研、教育、科技推广资源,重点围绕育种能力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特别是冷链)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任务,充分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资源,主动适应高效种养业升级需要,强化平台建设、推动模式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合力。加强农科教联动服务。加快构建农业科研、教育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联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分产业成立市级专家咨询组,加强产业发展咨询指导,并在示范县逐县成立专家指导组,包县开展技术指导。深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科技服务行动,包村包户指导农用绿色技术。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场、星创天地等,开展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参观与观摩活动。
(三)完善经营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有序实施,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0家;发展合作社3600家,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50家;发展家庭农场160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50家;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效运转。引导经营主体朝着主体资质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多元融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粮油、果蔬、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加强企业协作和行业自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联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指导实力强、效益好的合作社牵头成立联合社,发展横向生产合作和纵向产业融合,增强辐射带动力。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队伍。依托国家和省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科教联动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农村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提高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加强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相关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金融保障。建立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发挥农业保险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高保障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机构应立足我市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对于县(区)支持当地优势农产品,出台专门的保险方案且本级保费补贴资金已做安排的,经县(区)财政部门申请,市财政可分别按照县(区)财政拟到位保费50%、30%的比例,向省财政厅申请地方特色险以奖代补资金,次年清算。要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发挥财政保费补贴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优质小麦、玉米等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优质优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16〕9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和《漯河市委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产业转型发展攻坚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漯发〔2017〕1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重点围绕肉制品、面制品、休闲食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市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食品加工强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转变。
1.坚持以优势产业基础为发展导向,实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准确把握食品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肉、面、乳、果蔬、休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2.坚持以补短板破瓶颈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着眼于食品行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完善行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提质增效。
3.坚持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根据消费升级需求,调优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构建以食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4.坚持以发展绿色食品业为目标导向,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措施。瞄准绿色食品业发展定位,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强化工作措施,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推动食品行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
到2020年,肉制品、面制品、休闲食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5%;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30-40%。
到20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38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80%、6%、12%,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5%以上;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5%;新增乳品加工能力5万吨,乳制品产值超15亿元;休闲食品日加工能力达到3800吨,品种更丰富、营养更全面;果蔬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
1.调整肉类结构。按照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思路,优化肉类结构。以双汇、北徐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扩大发酵火腿、美式和西式肉制产品、冷鲜肉等中高端猪肉产品比例,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肉制品市场。依托富鑫致远、天农源等龙头企业,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建立优质肉牛原料基地。依托天味食品等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高精细分割牛肉、羊肉比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依托万中禽业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2.发展高端产品。在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肠、休闲肉制品等国内肉制品市场优势的同时,减少高温肉制品供应,增加低温肉制品供应,生产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支持双汇熟食、合盈牛肉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肉制品企业发展高端加工产品,到2020年,低温、调理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5%以上。鼓励双汇、北徐等企业建立品牌保护体系,稳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做大做强双汇、北徐等生猪产业化集群,通过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高品质养殖基地,屠宰畜禽自控率达到80%以上,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加快专用面粉发展。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支持雪健实业、新汇生物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鼓励和支持发展预拌粉加工项目,到2020年,预拌粉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以上。支持恒瑞淀粉、天冠生物等积极发展食用淀粉、改性淀粉、蛋白纤维等深加工产品。2.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小麦产区集中,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倒逼高能耗、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依托中粮面业(漯河)、舞莲面粉、华鑫面业等龙头企业,扩大优质面粉、专用粉加工规模。到2020年,专用粉产品占全市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提高到15%。
3.丰富主食加工产品。推进面、玉米、杂粮杂豆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依托、万事兴、漯宝实业等龙头企业,着力扩大干湿面、方便食品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依托石磨坊、美宜家等龙头企业,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产品。积极推广雪健实业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模式,发展营养馒头、营养挂面等主食加工产品,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
1.丰富产品种类。加快方便、休闲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联泰、盼盼、亲亲、巧巧、劲牛、雅克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面包、蛋糕、虾条、酸奶果冻、巧克力、糖果等烘焙系列、膨化系列、果冻系列、糖果系列休闲食品,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强中高端休闲食品供给能力。以、恒达食品、旺旺集团、平平食品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锅巴、巧克力棒、米饼、豆制品等特色风味、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鼓励支持休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口香糖、干制蔬果、坚果类休闲食品,满足不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2.推动创意融合。鼓励休闲食品企业以满足休闲、旅游为重点,开发各种风味、营养健康的方便食品。支持休闲食品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和形象,建设工业旅游通道,开发旅游产品,开展体验式工业文化旅游。鼓励等企业,依托漯河特色资源和旅游元素优势,加强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一批特色旅游食品和高端工艺性定制产品。
1.调整乳制品结构。继续推行优质奶、放心奶工程,积极推广低温奶生产与销售,提升生产工艺,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依托三剑客奶业、永利乳业、花花牛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液态奶、低温奶等乳饮料和乳制品生产基础上,加快开发绿色有机奶、功能牛奶、保健牛奶、奶酪等适销对路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高端乳制品,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结构。到2020年,培育产值过5亿元的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2.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特色企业,推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参股奶源基地,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从源头上保证乳品质量安全。推进低温奶存贮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在零售点、社区、学校等投放低温冷藏设施,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体系。到2020年,新增乳品加工能力5万吨,乳制品产值超1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创造产值超30亿元。
3.发展新兴业态。通过休闲观光牧场创建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大力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支持乳制品企业积极参与电商营销,发挥线上线下互补作用,不断拓展网上互动、定制生产、订单消费等多种模式,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推广三剑客奶业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科普宣传、创意体验、现制现售等特色发展模式,激发奶业发展新动能。到2020年,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示范点1个以上。
1.推进产地初加工。建立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城市近郊叶菜、精细菜和特色菜生产基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以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到2020年,新增果蔬储藏、烘干能力5万吨,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0%左右。2.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依托北徐集团、新大徐农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城市郊区精细菜、特色菜生产基地和传统产区专业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以临颍35万亩小辣椒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中大恒源、河南粮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辣椒种植及深加工产业。以高旗生物胡萝卜汁生产、九棵树香椿酱生产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建设全省有影响的绿色有机果蔬加工基地。建立特色果品和城市近郊鲜果生产基地,重点支持临颍、舞阳优质葡萄、郾城区优质桃、召陵优质梨等一批大中型水果基地建设。依托亿康工贸、高旗生物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鲜果、果浆、果饮料,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
3.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点支持舞阳香菇和郾城区双孢菇等基地建设,依托华宝农业、桂馥农业等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开发食用菌酱菜类、菌汤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各方面满足各种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拓展特色果蔬加工空间。
(一)绿色原料基地安全保障行动。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打造绿色食品业第一绿色生产车间。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基地,加快完善提升田、林、路、渠、井、电等生产基础设施。
1.生产设施标准化。建设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标准化基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建设,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到2020年,完成162.5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全市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建成猪、牛、羊、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家,新增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万亩。2.生产技术标准化。突出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等重点领域,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突破一批制约种养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粮经作物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优势产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节本技术,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3%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市规模奶牛养殖场DHI测定率达到60%以上。
3.生产过程清洁化。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幅,到2020年,实现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在全市选择1-2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探索有效种养结合模式;在有条件的县区,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项目建设区域化肥减施率提高到25%,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提高到32%;积极争取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种养结合为路径,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通道,实现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
到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达到100万亩左右,优质花生面积达到4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苹果、桃、梨、葡萄等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食用菌产量达到5万吨。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质监局、粮食局。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食品业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食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最大化释放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到2020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率先在双汇、联泰、三剑客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以自动配料、制作、挤奶、灌装、包装、仓储、分拣为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智能车间(生产线)试点示范,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体系。试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产品开发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残次品率下降30%。推动企业落实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场所,加强原料采购、配方用量、机器调试、包装储存、人员操作秩序、环境卫生等流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立足综合交通、产业基础两大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冷链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到2020年,培育2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1.发展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支持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冻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双汇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库、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2.发展乳制品冷链体系。围绕巴氏奶、酸奶等低温乳制品,加快推进配套冷链体系建设。推动骨干乳品企业在主要产品销售地建设低温乳制品分拨配送中心,鼓励乳品企业分城市、分地区、跨行业联合建设低温共同配送中心,支持乳品企业和规模养殖企业配备低温储运设施设备,在社区、学校、零售点投放低温设施设备,构建涵盖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乳制品存储配送销售等各环节无缝隙的冷链体系,实现温度控制的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奶类冷链流通率达到60%以上,县(区)和乡镇低温乳制品冷链实现全覆盖。
3.发展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粮食局、畜牧局、市政府菜办。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和全程追溯协作,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强绿色食品业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支持建设绿色食品业质量检验机构,形成以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食品安全严重失信的企业,向社会公示。搭建全市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绿色食品业追溯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品来源可查、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到2020年,力争全市所有县(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食品名城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平台,更加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省(境)外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业开发和投资。继续鼓励可口可乐、嘉吉、旺旺、康师傅、中粮等知名企业在我市扩大投资,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依托双汇、亿康工贸、桂馥农业等企业,进一步开拓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提升食品出口加工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和业务并购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0家,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0亿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畜牧局、海关(原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质量铸就品牌,通过创新培育品牌,通过产业化构建品牌,通过诚信维护品牌,通过宣传唱响品牌,打造绿色名牌,叫响漯河制造。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突出品牌差异性,精心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获得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通行认证,推动出口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食品企业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工作,讲好品牌故事,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国内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新品牌,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数由5个增加到7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工商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局、粮食局、畜牧局。
鼓励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菜叶菜帮、等外果、残次果、果皮果渣、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推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在临颍、舞阳、召陵等地,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加快工农业耦合互动发展,推进农产品增值加工。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其他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粮食局、畜牧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食品业向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加工新上项目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二)加大资金扶持。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质检安全等给予支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绿色食品业畜禽养殖基地或原料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支持绿色果蔬制品龙头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智能化生产建设,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减费降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食品发展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担保机构创新担保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不断提高对绿色食品业融资项目的服务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金融办等部门要加大对有上市意愿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融资难。
(四)落实用电用地政策。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企业生产用电需求;对龙头企业生产用电,市里在电价调整时给予支持。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业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强化科技支撑。极开展科研攻关,帮助有条件企业加快建设产品研发或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加强装备、原料、工艺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
(六)强化项目支撑。建立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选择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实施。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加强项目定期监测和跟踪协调,建立全程服务链条,发挥全方位保障效应,确保项目如期落地建成、投产达效。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漯河市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 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漯河市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处理该项工作日常事务。